“这个有真正想发声的行业媒体吗?”
“石材行业还有媒体吗?”
以上是前几天在朋友圈评论区里看到的一段对话,几位石材行业媒体人、品牌总监、品牌策划师针对《陶城报》一篇充满争议性的文章三连发问,该文章标题为。(点击跳转到陶城报微信公众号7月23日头条)
▲7月23日引起行业争议的标题
作为竞品行业,石材与陶瓷之间确实曾经界限分明,甚至曾为此对簿公堂:
石材&陶瓷之争
高时石业起诉简一陶瓷存在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,打响“第一枪”;
中国石材协会、山东省石材协会、厦门市石材商会、南安市石材工业协会、福建省石材协会、云浮市石材商会等相继加入举报行列,事件达到高潮;
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,高时胜。判决结果包括“简一停止实施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”“索赔侵权损失金额仅为人民币一元”等6项判决内容。
▲(当年各石材协会针对简一陶瓷的举报函)
上下滚动查看更多
这场极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争并未止步于一审判决,而在2018年8月还有后续,此处不再赘述。回到开头的一段对话,我们关注的是:时隔数年,石材与陶瓷之间,真的还是如此针锋相对、泾渭分明吗?
其实不然。我们从几条线索可以看出:
一、岩板的兴起,
让石材、陶瓷两条平行线交汇
陆续抢占水头各大市场的岩板品牌运营总部、旗舰店已经让石都不仅仅是石都。新材料的出现,使得产业上下游及终端业主都为之疯狂,中间的资源嫁接者,多数是原有的石材企业和人造石企业。
▲厦门石材展上人流涌动的岩板展馆
这样的结合是一个必然趋势。对于陶瓷企业而言,它们具备生产标准品的流水线和经验,设备投入巨大,厂房、仓库规模宏大;而对于石材企业而言,加工机器和技术都具备,又有客单价较高的业主资源;还有较少人关注到的人造石企业的介入,它们手上掌握的批发、分销渠道也可实现惊人的出库量。
▲动辄上亿的岩板生产线
如此一来,传统的行业边界逐渐模糊,岩板成为陶瓷、石材、人造石三者强强联合的交汇点。当材料生产、渠道分销、加工配套、客源这几个环节被打通之后,就不难解释岩板的火爆了。
二、不只是岩板,
还有厚砖等替代性较强的材料
仔细查阅陶城报原文,其中引述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的内容是在查看【厚砖】产品的环节,内容为“可以用这个(砖),就不要用石头了。(石头)容易烂掉,又贵得要死。”
▲《陶城报》文中引用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“原话”
提取杨国强原话的关键词,分别是石材的“质量”与“价格”。但除了陶城报之外,其实极少媒体再以此为宣传点,包括陶瓷行业本身,甚至有人质疑:为什么碧桂园总部允许这样的文章发出?诸多信息盘根错节于此,一不小心就成为把柄。其中涉及的种种利益相关,包括建材行业的替代性材料、地产商的成本把控、质量监管等等,在此就不详细展开。
▲杨国强已经连续两年现身潭州陶瓷展
管中窥豹,陶瓷对于石材行业的蚕食之深、形势之严峻由此可见。房企的选择也倒逼许多原有的石材人,尤其是园林地铺领域的中间商做起了厚砖,将“战场”由矿山转至晋江、漳州、佛山。与岩板领域相反,这种行业交集是被动选择的结果。
三、没有永远的敌人,
陶瓷和石材“亦敌亦友”
陶城报这篇争议性文章发出的时候,恰逢佛山潭州陶瓷展期间。在逛这个展会的时候,四处环绕的闽南乡音让笔者甚至有点分辨不清:自己是在广东还是福建?是在石材展还是陶瓷展?
▲建博会、潭州展上看材料、找商机、寻同盟的人群
诸多闽南人向粤语地带的聚拢,原因多数如前文所述。广州建博会、潭州陶瓷展7月20日开幕撞期,正好让一众对跨界感兴趣的石材人接连奔赴广佛双展,看材料、找商机、寻同盟,其中就有两家行业巨头联袂发布新品牌,重塑岩板×石材的竞争格局。
顺势而为,乘势而上,是大局观。但笔者想在最后补充的是:即使石材与陶瓷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,但在高定领域,石材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。只不过在资源保护、环保整治的格局下,唯有正规化、品牌化才是王道——任凭大风大浪,越洗牌,越珍贵!
▲开始走高定、艺术路线的石材企业们
结语
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作为曾经的石材行业媒体人,以及现任的岩板品牌策划者,笔者力求客观,把自己所知悉的石材、陶瓷两个行业的现状及思考全盘托出,相信引起争论也很正常。引用近期在听美籍旅居中国记者何伟著作《江城》书评时听到的一句话作为结尾:这个时代的客观,是一种“里外不是人”的中肯。
石邦传媒荣誉出品